• <tr id="19nd8"><label id="19nd8"></label></tr>
  • 中國新聞網-上海新聞
    上海分社正文
    東西問|蔣玉斌:甲骨文為何是“世界的記憶”?
    2023年11月24日 13: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11月23日電 題:甲骨文為何是“世界的記憶”?

      ——專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玉斌

      中新社記者 樊中華

     

     

      120多年前,甲骨文重見于世,以成熟的文字系統勾勒出三千年前中國上古社會的生活風貌,確證了一個真實可循的商王朝,被譽為“一片甲骨驚天下”。2017年,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當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甲骨文字被破譯,且破譯工作愈加艱難。2016年,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獎勵計劃”,至今只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玉斌一人獲獎。甲骨文考釋難在何處?甲骨文的破譯對世界而言有何價值?近日,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蔣玉斌研究員,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采訪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目前未識的甲骨文考釋難在何處?如何認定一個陌生的甲骨文字得到正確完整的考釋?

      蔣玉斌:了解一個漢字,要從“形、音、義、用”四個維度進行。形音義三者易理解,字用則是指一個字的職能,如現代漢語的“花”字除表示花朵外,另一職用是表示花費、花錢。甲骨文也是如此。如果一個甲骨文字的形、音、義、用全都清楚了,就可說它已被完全考釋出來了。

      不少甲骨文字,只可見字形,但不清楚其構造,不了解確切的音、義、用。學者要做的工作,就是全面搜集并分析已知信息,為考釋創造條件。例如我研究的一個甲骨文字“屯(蠢)”,字形清晰,但它讀何音、表何意、如何用,學界沒有公認意見。該字所在的甲骨文卜辭文句約10條,主要置于方國名稱(如“盂方”、“夷方”)之前。這些已知信息就是考釋該字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要聯系大量相關信息,考慮多種可能性,往往經歷較長時間。就該字而言,學者們曾有長達幾十年的準備,我也在十幾年前就關注它,系聯字形,歸納辭例,但始終缺少關鍵證據。

     

    甲骨文“屯”字考釋的關鍵證據之一——一種“春”字寫法所在的甲骨(吳振武主編《吉林大學藏甲骨集》421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受訪者供圖)
    甲骨文“屯”字考釋的關鍵證據之一——一種“春”字寫法所在的甲骨(吳振武主編《吉林大學藏甲骨集》421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受訪者供圖)

      在長期關注、思考包括該字在內的未識字的過程中,一些關鍵證據終于浮現出來。首先古文字的“春”字,一般包括眾“屮”(草)或“木”、“日”和“屯”,表示草木初生的春天,“屯”有標示讀音之用。如有一種古體將“春”寫為“萅”。而甲骨文“春”字中,有些就把“屯”的部分寫成該未識字形,同時,甲骨文也常用“屯”直接表示春天之“春”。通過上述代換可推出,該未識字相當于“屯”。

     

    左圖為刻于甲骨上的“春”字彩照,中圖為甲骨文“春”字摹本,右圖為甲骨文“春”字中的“屯”。(受訪者供圖)
    左圖為刻于甲骨上的“春”字彩照,中圖為甲骨文“春”字摹本,右圖為甲骨文“春”字中的“屯”。(受訪者供圖)

      但在主要辭例如“屯盂方”“屯夷方”中,“春天”“村屯”“駐扎”等義都不適合,仍需探討其字用?!巴汀笔恰按骸钡穆暦?,“春”是“蠢”的聲符?!按馈弊止庞序}動、動亂之義。如“屯”用作“蠢”,“屯(蠢)盂方”“屯(蠢)夷方”即動亂的盂方、夷方,語義通順。同時這種表達,也見于西周金文(蠢淮夷)、傳世古書(蠢爾蠻荊)、出土戰國竹書(蠢邦)等,與《說文解字》中“蠢”的古文寫法也可相互驗證,形成了較完善的證據鏈。至此,甲骨文“屯(蠢)”字的形、音、義、用都有了清楚認知。

     

    刻有“屯(蠢)盂方”的甲骨,卜辭貞問動亂的盂方進犯西土,商王調集人馬前往征討,能否受到保佑,獲得勝利(《甲骨文合集補編》11242)。(受訪者供圖)
    刻有“屯(蠢)盂方”的甲骨,卜辭貞問動亂的盂方進犯西土,商王調集人馬前往征討,能否受到保佑,獲得勝利(《甲骨文合集補編》11242)。(受訪者供圖)

      回顧考釋過程,打通關節的關鍵證據往往較隱秘,端賴細致觀察、周密分析,甚至需要一些機緣才能發現。甲骨文考釋難,主要難在這里。

      中新社記者:與甲骨文同時期的金文后演變為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直至到我們今天熟知的漢字,甲骨文與金文有何關系?甲骨文為什么沒有流傳下來?

      蔣玉斌:現在見到的甲骨文,大致出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這一時期還有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刻寫在玉石器上的玉石文字,刻寫在陶器上的陶文等。它們同屬一個文字系統,都是早期漢字,但由于使用場景、書寫工具和書寫載體等因素而各具特點。

      金文從商代中期出現,商代晚期開始流行,西周和東周時期達到高峰。青銅器用于較鄭重的場合,金文字體較正規,且多是用毛筆書于模具,再鑄造在青銅器上,字體粗肥圓潤。甲骨文出現于甲骨占卜這一特殊情境,大多是將占卜記錄刻在堅硬甲骨上,筆法上多細筆、多方折,字體也有所簡化,相對于金文,可看作為一種俗體。同一字在甲骨文與金文中的寫法,形體上可能會有明顯差別。

     

    “屯”字字形演變示意,1、2為甲骨文,3、4為金文,5、6為篆書,7為隸書。(受訪者供圖)
    “屯”字字形演變示意,1、2為甲骨文,3、4為金文,5、6為篆書,7為隸書。(受訪者供圖)

      商代晚期,金文雖已流行,但銘文內容較簡,篇幅長的也不過40余字,而同時期殷墟甲骨文材料比較豐富,總字數約七八十萬字,是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體系、大規模的漢字資料。

      從目前的發現看,西周早期之后,大約就放棄了在卜用甲骨上刻寫文字的傳統,“甲骨”文似乎就此絕跡了。但這僅是文字形式上的變化,原來以甲骨文和金文等為代表的古漢字系統,繼續以金文等為代表,綿綿不絕,延續至今。

      中新社記者:已破譯的甲骨文,告訴我們哪些史書沒有記載的歷史內容?

      蔣玉斌:甲骨文是產生于占卜場景的專業文字,附屬于甲骨這種占卜遺物。當時人們將自覺無法掌控之事刻寫在甲骨上,通過占卜由神靈做出判斷,并記錄占卜結果。

      甲骨文是關于占卜的特種文獻,因此不會泛泛記錄所有事情。但甲骨文占卜事項眾多,內容非常豐富,例如戰爭的過程和結果、奴隸的管制和逃亡、天氣對農事活動的影響、商王對貴族的委派、天文現象的吉兇,以及生育是否順遂、疾病能否痊愈、田獵有無收獲等。由于古書中關于商代的確切記載十分有限,甲骨文的這些內容絕大多數都是新資料,彌足珍貴。如在甲骨上發現了“星率西”(星星一律向西)字句,為中國最早的流星雨記錄;有些卜辭附記一旬內的天氣情況,可看作中國最早的氣象記錄。

     

    左圖為記載月食的甲骨(《殷契重光》12),右圖為甲骨文“星率西”三字。(受訪者供圖)
    左圖為記載月食的甲骨(《殷契重光》12),右圖為甲骨文“星率西”三字。(受訪者供圖)

      此外,甲骨文的證史作用非常重要。商朝見于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但在近代頗受質疑。甲骨文記載了很多商王的名號,有些名號成序列,可恢復出商王世系。王國維等學者利用這些材料,證實了《史記》所記商王世系大體可信,也糾正了其中個別錯訛,證實了商王朝的真實存在,將中國的信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

     

    記載了一場中國最早的“車禍”的甲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56)。(受訪者供圖)
    記載了一場中國最早的“車禍”的甲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56)。(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甲骨文字考釋現狀如何?您認為繼續考釋它的價值何在?

      蔣玉斌:甲骨文單字總數約4000個,已考釋出、得到公認的約1160個,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已識字雖不多,但大多是常用字,遵循“齊普夫定律”或“漢字效用遞減律”,這些已識字對甲骨文文本的覆蓋率已較高,可以做到大體通讀。未識字中,很多只出現過一兩次,有不少是人名、地名、祭名等,對通讀文本影響不是很大。

      但這并不是說繼續考釋甲骨文意義式微。未識字中還有不少值得攻關,尤其仍有一些常見字,如一個“酉”旁加“彡”的字,在甲骨文中出現了2000多次,但尚未破譯。

     

    甲骨文中一個出現2000余次的未識字。(受訪者供圖)
    甲骨文中一個出現2000余次的未識字。(受訪者供圖)

      考釋是甲骨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釋出一字,也許就可讀通一大批材料,所謂“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釋出一字,好比發現一顆新的行星”。還有一些字,雖出現極少,但考釋出后可為該漢字的發展找到“源頭”。因此,甲骨文考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以常用與否、字頻大小來衡量,希望每一個字都能被考釋出。

      中新社記者:作為中國古漢字,甲骨文為何是“世界的記憶”?在甲骨文考釋上,中西方學者有哪些不同視角可彼此借鑒?

      蔣玉斌:甲骨文是世界古典文字中唯一流傳至今的自源文字,其余如古埃及圣書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等自源文字,由于使用人群和文化遭遇劇變,最后成了“死文字”。

      以甲骨文為源頭的漢字得以傳承下來,一是中華文明從未中斷,與漢字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二是漢字本身具備一種穩定而富有張力的結構。漢字絕大多數由意符和音符構成,音符通常也是獨立的字,在語音因時空變化而發生變異時,常有提示讀音的作用。這就使漢字在經歷朝代更迭、文化融合時,仍可實現“傳于異地,留于異時”的基本功能,并不斷接納表達新內容,能產性較高。漢字的這些特點,可以追溯到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源頭時期。研究甲骨文,對于世界文字發展史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同時甲骨文內容豐富、價值非凡,為研究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對于人類文明史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的確是“世界記憶”。

      因此,國內外學者都希望通過甲骨文來了解中國早期文明。中國學者研究甲骨文的范圍較廣,如文字本身的形、音、義、用;以甲骨文為語料,研究早期漢語的特點;以甲骨文為史料,探討商周時期的社會歷史面貌;與器物學結合,研究甲骨的處理使用、甲骨文辭的生成和呈現方式等。國外學者的研究也對甲骨學貢獻不少,像日本學者非常嚴謹、精細地梳理整合資料,歐美學者則常能在新的視角提出創見。如甲骨文“其”字,常作為虛詞出現在從正反兩方面去問的一對卜辭中,如“今一月雨”“今一月不其雨”。美國學者司禮義(Paul Serruys)發現,正反對貞卜辭中,如其中一條用“其”,另一條不用,用“其”者所說的事,一般都是貞卜者所不愿看到的。這不僅推進了卜辭語法的研究,也為我們考釋其他文字提供了正面或負面語境的界定,非常重要。

     

    正反對貞中的“其”,甲骨刻有“今一月雨”“今一月不其雨”(《甲骨文合集》12487正)。(受訪者供圖)
    正反對貞中的“其”,甲骨刻有“今一月雨”“今一月不其雨”(《甲骨文合集》12487正)。(受訪者供圖)

      甲骨文字考釋涉及文字的前生今世、語言演化、文獻流變,需要了解大量歷史文化信息等,這是中國學者的優勢,而迄今的考釋成果也主要是中國學者做出的。國內外學者各展所長,互相借鑒,一定能將甲骨文這一“世界記憶”闡釋好、傳承好。(完)

      受訪者簡介:

      蔣玉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中國文字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出版有《殷商子卜辭合集》等著作,發表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6項。曾獲首批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一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漢字文化傳播貢獻獎等。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常年法律顧問:上海金茂律師事務所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麻豆AV天堂一区二区香蕉,与子敌伦刺激对白播放,人与嘼交AV免费

  • <tr id="19nd8"><label id="19nd8"></label></tr>